十年前,当第一扇门打开时,居民、租客、志愿者聚在一起,分享彼此的生活温度,彼此信任慢慢生根。时间带来变化,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,海角也被更多的外部声音包围。便利与选择增多,真正的温暖却需要被重新定义。品牌与体验的脱节,逐渐成为隐性负担:同质化的商户、碎片化的服务、边界感的模糊,让“家”的概念在日常琐碎中被稀释。
管理者敏锐地意识到,若想让海角继续成为心中的港湾,必须让名字和体验共同发声,形成一致的愿景与行动力。
于是,改名的议题在居民与运营团队之间逐步走向公开化、参与式的讨论。这不仅是换个招牌,更是一场定位与价值观的再对齐。工作坊、公开座谈、多轮的焦点访谈、以及虚拟现实体验等新旧方法并用,让每一位居民、每一个商家、每一个雇员都成为改名故事的参与者。人们对海角的理解并不单纯停留在地理坐标的指向,而是希望这里成为“每天都能遇见新鲜事、又能感到安稳的地方”。
于是,关于边界、跨界合作、社区文化的探讨逐渐成形,写入未来的行动蓝本里。
第一阶段的升级行动紧紧围绕“定位升级”展开。我们将海角的海风记忆融入空间语言,让入口不再只是识别标识,而成为传递温度的第一现场。公共空间的改造不仅是美观,更是功能的再设计:广场、步道、座椅的分布被重新排布,更多的灵活区被赋予多元功能。咖啡区、亲子区、夜读室、微型演出场地等空间,在不同时间段承载不同情感与社交需求。
商家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在重新被定义,社区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单向消费,而是成为共同创作与协作的舞台。与此我们在服务体系层面提出“可视化、可参与、可持续”的标准:清洁、安防、维修、活动四大领域设定明确时效与质量指引,居民参与机制的建立让决策过程更透明,信息通透、声音被听见成为新常态。
这场升级并非单点改动,而是对整个生活场景的重塑。以“海的记忆”为基调,公共空间被赋予更强的情感与记忆点:入口的光影、走廊的海盐气息、庭院里的日落光线,都成为人们日常记忆的一部分。我们不再让一个地点只是“做事的点”,而是把“做事的连串”沉浸在居住者的生活节奏中。
社会参与感的提升、跨代共融的活动、以及社区内外部资源的协同,将共同塑造一个更有温度、也更高效的共同体体验。这一阶段的工作,像水面下的推拉力,逐步让海角的形象变得清晰、可感、可分享。
新名字不是简单替换,而是对场景、情感与功能的集中表达,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承诺。
与新名相配套的,是全面升级的视觉与服务体系。视觉系统以海岸线的轮廓为灵感,线条流动、色彩以海蓝与珊瑚橙为主,辅以盐白的清新光泽,传达出“海的边界感与温柔的日常”的双重气质。口号与语言风格转向更亲和、且具有参与感的表达:在这里,生活有边界,也有海。
这不仅是广告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宣言,要求每一个触点都能让人感到被尊重、被理解、被邀请参与。
品牌语言的升级,与运营实践深度绑定。新的服务标准以“人、居、社”为三大支柱——人:以人为本的参与治理、信息公开与社区共治;居:以可持续、健康、便捷为目标的居住体验升级;社:通过文化、教育、创意与商业的互动,塑造高质量的社区公共生活。具体来说,我们加强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访问性,增设共享厨房与多功能创客空间,完善儿童友好与老人友好设施,优化校园周边的步行与自驾接驳体验;智慧安防与能源管理并行,确保居住的舒适与安全;组织月度主题活动、邻里节、艺术夜市、公益讲座等,鼓励居民主动参与,形成自有的文化生态。
未来的6到12个月,我们将持续推出“开放日”与“体验季”等活动,让更多人走进岬海湾悦城,体验从新命名到生活方式的全面蜕变。我们将通过透明的信息披露、居民参与的评估机制、以及多方合作的资源平台,把改名后的新型社区治理和生活服务落到实处。对于已经在这里生活、工作、学习的人来说,岬海湾悦城意味着一种稳定的期许:在海的边界上,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惊喜;在城市的喧嚣中,拥有一个可以共同建设、共同享有的共同体。
未来的日子,我们希望每一位住户、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一种“被看见、被照顾、被激励”的存在感。
如果你也在寻找一个能真正“居住起来就像在家里”的地方,岬海湾悦城愿成为你新的起点。我们在这里等待你来体验,来参与,来分享你独特的故事。开放日的日程正在筹备,海风的味道会在每一个角落慢慢扩散;你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发现亲子区的探索角,带着朋友来参加周末的艺术市集,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加入志愿者队伍。
海边的边界并非孤立,它是连接人与人、过去与未来的桥。岬海湾悦城,就是要让这座桥又宽又稳,通往一个更温暖、更丰富的明天。